江西南昌打造残疾人立体化康复模式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9-01-17 浏览

  本报记者 刘群卫 通讯员 丁怡报道

  近三年来,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李民华每星期都会步行来到家附近的江西南昌市青云谱区京山街道象山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做两次康复训练,通过社区医生的康复指导,魏跃华的部分肌力能力得到了恢复,现在不仅可以脱离拐杖走路,还能做些像扫地、拖地之类的家务活。

  据了解,近年来南昌市将加强社区康复建设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关键,以“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形成了“社区+机构+家庭"的立体化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解决残疾人康复需求

  2018年,南昌市在建成181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点)的基础上,对13家社区康复站(点)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为1024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便解决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生产能力,享受美好的生活;南昌市还在进贤县、青云谱区、南昌县打造了3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站点,分别为50名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各类社区康复服务,使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逐步从医院康复向社区康复转移,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身有所安、心有所寄,早日回归社会。

  文化康复疏导残疾人心理压力

  小鹏是一位26岁的自闭症患者,一年前他来到东湖区精障会员原生态文化创意画室,通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小鹏渐渐地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内心世界,同时对画画也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用图画来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我终于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他的世界。”苦尽甘来的小鹏妈妈潸然泪下。目前,南昌市已成立1个残疾人读书会和6个残疾人艺术团,打造青云谱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东湖区精障会员原生态文化创意画室两个文化康复示范基地,搭建文化康复的新载体,通过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疏导残疾人心理压力,每年约有500名残疾人从中受益。

  托养康复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残疾人日常生活照料一直是困扰残疾人家庭和各级残联组织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因行动不方便、生活难以自理,导致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家庭受拖累。针对这一难题,南昌市残联依托残疾人托养机构和“阳光家园”工程,开展残疾人托养和日间照料服务等支持性康复服务,全年投入1250万元,为500余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为3800名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职业康复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

  南昌市残联在有条件的残疾人综合机构建立庇护工场,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为残疾人提供烫染艺术水杯、简单木雕和手工装配等简易性劳动,提供职业康复服务。43岁的老李十年前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双下肢截瘫,去年,原本终日足不出户的他得知庇护工场可以为提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一探究竟。没想到在这里,老李不但通过学习简单的木雕有了收入,还结识了很多同样身体有残疾的朋友。“是庇护工场让我更有尊严地融入社会。”老李感慨说。

  残联是残疾人的温馨家庭、社区是残疾人的康复希望、康复员是残疾人的良师益友,南昌市残联理事长余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南昌残联人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当理想信念的践行者、扶残助残的实干者、爱心奉献的传播者,奋力开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努力实现残健同步小康不懈奋斗。”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