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规模化养鹅,刘松应在帮助贫困户增收的同时,也使自己合作社的规模逐渐壮大。
文_海南省残联
“老刘,待会给我送30只鹅来。”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新朗村的一片沼泽地里,刘松应正弯腰给“引吭高歌”的千只白鹅投食时,手机突然响起,这让他顿时喜上眉梢。虽然患有腿疾,刘松应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总结出一套养鹅经验。如今由他牵头成立的“群富农民养殖合作社”年产值达100万元,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基地,更带动了包括10位残疾人在内的183名贫困户尝到养殖白鹅的甜头。
清扫、喷水、拌食、捉鹅……在养殖基地里,35岁的刘松应动作娴熟地打理着各项事务。若不细看很难发现,站在鹅群里喂食的刘松应行动起来其实并不方便。
6岁时一次意外让刘松应落下腿疾。他高职毕业后在海口做过水表售后维修、美甲等各种行当,虽然每个月能存几百块钱,可刘松应却总想着回乡干一番事业。2009年,朋友送来3只兔子给刘松应养着玩,却没想到母兔很快产了10多只兔仔,朋友出价千元上门收购,这让他一下子意识到了商机,由此踏上了自主养殖的创业路。“兔子繁殖能力很强,养殖规模一度达到600只,每年净赚两三万元。”刘松应回忆道。由于兔子养殖市场趋于饱和,他于2013年转型养殖白鹅。
养殖技巧的触类旁通,让刘松应很快摸索出养鹅的门道。“雏鹅一定要注意保温,鹅舍每周起码要清洗和消毒两次,管理得当的话86天就能出栏了。”提到自己的养鹅经,刘松应说得头头是道。随着养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刘松应养殖起1000多只白鹅,存活率保持了86%左右,这让他年纯盈利达3万余元,摸索出一条致富的新门路。
眼看自己的养鹅事业越做越大,刘松应的心事却越来越多:“养鹅其实不难,可不知道乡亲们愿不愿意养。”由于缺少想法和养殖经验,新朗村村民祖祖辈辈多以种植槟榔、橡胶为生,劳动力的紧缺更让村里大量农田抛荒,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6年4月,刘松应注资35万元成立了“琼中群富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群富”二字便寄托着他的殷殷期许。成立合作社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挨户邀请乡亲们入社,让刘松应没想到的是,他却接连遭遇闭门羹。“村民们没有接触过养鹅,哪敢把钱投进去?”正当刘松应为此事发愁时,琼中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项贫困户入社的扶持政策,这让他喜出望外,赶紧第一时间联系到营根镇政府说明意图。当年年底,在政府的牵头下,44户共18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领到每人3000元的扶贫资金后,最终同意入股合作社,按照“前两年保底分红,此后共担风险”的模式组团发展白鹅养殖。
“这3000块钱要是直接给我,我也不知道能干啥,可如今却年年能领到分红,年年有盼头。”同村村民王一举患有偏瘫,他和妻儿一家四口只能靠父母资助和残疾补贴度日,加入群富合作社后,不到1个月王一举便领到了第一笔300元的保底分红,他的妻子也萌生出养鹅的念头。
扶贫资金成了“下蛋母鹅”,不仅给贫困户带来源源不断的活钱,也让群富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合作社存栏量有5000只鹅,年产值达100万元。“合作社的优势就是让大家抱成团,通过规模养殖让乡亲们共同致富。”刘松应说,未来他将组织开办养殖培训班,将养鹅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贫困户们,带动更多的人养鹅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