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残联在推广小蚕共育项目时,除了为残疾人开展生产物资的直接帮扶和生产技术的培训指导服务,还对残疾人养蚕户进行蚕房生产无障碍改造,减少了残疾人生产中的不便。图为残疾人梁福添通过无障碍轨道喂蚕机为幼蚕喂食。
文_广西残联
天气渐渐变暖,又到了蚕农们繁忙的时节。这不,这两天家住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同德乡的梁福添就正在自家的蚕房里为蚕宝宝们忙前忙后着。说起来,梁福添干上养蚕这一行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要是搁在从前,梁福添家的情况可并不是这样。由于自己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外出打工不便,一家人的生活一直处在贫困之中。但是在河池市宜州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的帮助下,梁福添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自己成为小蚕共育项目的帮扶对象接受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当地残联还资助他改造蚕房,改善了养蚕设施。用梁福添自己的话讲,现在的日子才是真正有奔头了。
梁福添仅仅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助残扶贫举措帮助下生活发生改变的众多残疾人中的一位。“十三五”以来,广西残联积极推动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同步纳入到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当中。通过深入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等残疾人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为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提高能力、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
产业帮扶 找准扶贫发力点
贫困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广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8.5万人,如何为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寻找到合适的增收渠道,使他们取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成为摆在自治区各级残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方调研,广西残联最终选取将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作为当地农村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或者产业发展,从而增强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脱贫增收。
既然确定了要以基地作为扶贫助残的重要抓手,基地的选取也就至关重要。为了能够确定并筛选出让残疾人真正获益的扶贫基地,在建设之初,自治区残联联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充分考察论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企业,以及一些在安置、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方面成效突出的其他企业和经济组织,从而对所选的基地做到“心中有数”。
“在对基地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问几个问题。首先要看看企业采取的帮扶模式是不是符合市场规律,有没有好的市场前景?再看基地所发展的产业是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或者政府支持的项目?而且我们还要着重考察法人对残疾人事业是否支持,对残疾人是否愿意关心和帮助?只有经过层层筛选我们才会选定一个法人组织作为基地进行上报。”广西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而在选择基地后,为了保证精准扶贫的举措有效落地,广西残联还会根据基地的产业模式和扶持残疾人对象的具体情况,双向考量选择适合残疾人的扶持方式。残疾人既可以在基地实现就业,也可以通过基地获得生产资料、学习生产技能,从而实现创业增收。据统计,目前广西全区目前共建设阳光助残扶贫基地116个,就业贫困残疾人年收入已实现人均超过2万元。
无障碍改造 打通生产生活的障碍
基地建设通过开发新的产业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增收拓宽了渠道,然而残疾人受身体条件影响,劳动能力有限,在从事相关产业时,往往很难与健全人进行竞争,这就需要在进行扶贫时,多考虑残疾人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助残服务,从而减少其生产生活中的不便。
近年来,广西河池宜州市在推广小蚕共育项目时,就恰恰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除了与像梁福添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签订帮扶协议书,为他们开展生产物资的直接帮扶和生产技术的培训指导服务外,还首创了对残疾人养蚕户进行蚕房生产无障碍改造,专门针对残疾人的身体条件,设计和引进了无障碍轨道喂蚕机、水帘空调等等,让残疾人实现养蚕无障碍。而在帮扶期内,当地残联还会赠送每个残疾人户优质小蚕、蚕药、蚕具、化肥等农资产品,进一步促进养蚕的标准化生产,从而使残疾人户的养蚕收入得到了保障。
而在广西百色市则将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作为不让贫困残疾人掉队的重要举措。在推进过程中,各县区残联创新原有的工作方法,通过采取“残联主导、公司运作”的模式,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例如,在走访入户时,工作人员会首先准备一张需求表,请残疾人改造户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填写各自要求改造的内容,然后由施工方针对残疾人的需求和家庭具体条件有针对性地制订改造方案。在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也会依照每个残疾人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整或补充,采取“一户一策”的个性化改造方案进行改造,通过安装无障碍灶台、专用扶手、改(加)装卫生间用水和排水管等设施,从而有针对性地补偿残疾人的功能,使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北海模式”打造托养扶贫新平台
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到决战决胜阶段,未脱贫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也就更加凸显。特别像重度贫困残疾人,他们或缺乏亲人照料,或长期卧病在床,生活愈发困难。为了解决重度贫困残疾人的托养隐忧,从2018年3月起,广西北海市残联通过协调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贫困重度残疾人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医疗卫生服务就近的乡镇,启动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并逐渐探索出集中托养的“北海模式”。
据了解,北海市托养扶贫基地在选址上依托于旧建养老院,通过财政前期投入进行全面改造翻新,并按照集中托养规范化建设的标准配有护理房、厨房、餐厅、康复活动场地。在管理方式上,则采取1名健全人护理2名重度残疾人的办法,实施24小时照料和监控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之初,北海市并没有仅仅将目光局限在集中托养这一个方面,而是将托养与扶贫、康复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我们在服务人员选用上,基地所有护理人员和厨师均聘请贫困户,每人每月发放劳务费2000元;聘请村医为基地医护人员,每周安排2次巡诊;聘请镇残疾人专委为主任管理基地日常工作,每人每月发放补助金500元。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托养扶贫、康复训练、庇护劳动力的三位一体。”北海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托养扶贫基地已入住重度贫困残疾人10人,北海市也将出台方案,于 2019年至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扶贫兜底托养中心8个,改造1个,将所提供床位增加到约1000个,力争使建设托养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从产业帮扶到无障碍建设再到托养服务,广西逐渐建立起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增收保障机制,而伴随着更多精准有效的助残扶贫举措的陆续推出,广西的贫困残疾人也将稳步向着全面小康逐渐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