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大户“传帮带”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普遍采取的帮扶方式,通过找准能人大户与残疾人贫困户互惠共赢的结合点,可以充分发挥能人大户的经验技术优势,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残疾人》杂志的“扶贫故事”中的湖北武汉市残疾人徐从德就是一位致富能手,他在创业脱贫后,始终不忘邻里乡亲,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带动身边的残疾人脱贫致富。
徐从德在茶厂里对刚杀青的茶叶进行再加工。
文_祝颖丽
漂亮的妻子、懂事的儿女,亮堂的新房子以及几百亩不愁销路的茶园——如果是在30年前,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的残疾人徐从德绝不敢想象自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红脸怪”,这是幼年时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从眉心到下巴,整个右脸呈紫红状肿起。“这个病叫毛细血管瘤,刚出生时就带着,因为家里穷,也没想过要去治疗。” 徐从德介绍说,“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大,后来一年年地随着身体的发育,这个也变大了,变成了现在这样。”
然而,命运在给了徐从德枷锁的同时,也给了他一把钥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上进之心。
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徐从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他先是尝试着承包鱼塘,后来又开始养猪。因为缺乏经验,以及鱼苗和生猪死亡率大,徐从德这几年的折腾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善。之后,徐从德看上了凤凰山的茶叶种植。当时凤凰山由另外三个人承包,茶叶销不出去后,山便荒废了。徐从德得知后便承包下来,开始和妻子一起着手干了起来。这一干就是13年,但一直维持着是不温不火的收支平衡状态,“也就是勉强生活”。
2013年的时候徐从德迎来了转机。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扶贫力度的加大,徐从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他的致富梦也开始有了希望。
“2013年,残联的工作人员走访时了解到我的困难,当时就给我们扶持了3万块钱。”也是在这一年徐从德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这3万块钱扩大了茶园规模,增加了白茶的品种。
合作社成立之初,虽然有政策的扶持,仍然困难重重——厂房的破旧不堪和专业设备的匮乏都急需更多的资金投入。恰好在这个时候,武汉市残联出台了专项政策对服务残疾人的农民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徐从德也得到了10万元的扶持,缓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利用这些资金,徐从德新建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办公楼,还购置了加工设备15台。茶厂有了规模之后,来厂购茶的顾客也逐渐增多。
除了资金投入所带来茶厂面貌的变化,新洲区旧街旅游线路的开发也是徐从德茶园开始有起色的另一个原因。现在茶园附近都修好了路,交通便利,每年来此观光、骑行的游客也成为了茶场潜在的顾客群体。销路打开了,品牌和包装就是助力。旧街成立了一个茶叶协会,他们会对辖区里所有生产的茶叶都进行统一包装和推广,并且将这些产品带去世博会参展,而茶叶协会的品牌“旧街白茶”就曾荣获上海世博会的银奖。
标准化的加工厂、专业化的设备、品牌化的路子、旅游线路所打开的销路,所有的合力让徐从德的茶园一下子从需要帮扶的“种植大户”变成了能造血的机器。徐从德介绍,从2014年开始,茶园就有了10万元的纯利润,现在每年还在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目前茶园不仅回馈给了徐从德从“贫”到“富”的蜕变,还让很多周边的残疾人也走上了增收的道路。目前徐从德除了在合作社吸纳了10名入社残疾人以外,他的茶园还会在每年采茶的季节请周边湾子里的村民来打零工。
当笔者问起徐从德,作为残疾人是否还觉得命运不公时,徐从德笑了笑,说:“虽然我是残疾人,但还是要靠自己生活。加上现在有这么多人帮助我,我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对大家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