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长远之策。它一改以往以送钱送物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让“残疾人、企业、市场”每个细胞都得以激活,最终实现残疾人脱贫致富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扶贫基地由于其便于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效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直以来,也成为各地在推进残疾人产业扶贫过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举措,而在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中,各地残联也是各尽其能,不断创新探索出多种扶贫基地模式和方法,使残疾人在基地帮扶下稳定增收成为可能。本刊记者分赴广西百色、河南焦作、吉林长春三地,围绕产业扶贫与扶贫基地展开调研,以此为样本剖析基地建设中的新思路与新实践。
统筹_杨乐 文_陈曦 艾诚 程寒 杨乐
扶贫“招数”如何出
目标既定,规划先行。既然要把建设基地作为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相应的顶层设计、规划政策必不可少。如何做到政策机制与地区实际的准确对接,就成为各地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记者走访的三个地区里,虽然在地区发展上各有差异,但是却“高招”尽出,分别从产业选择、培育方式、部门协作等方面入手,使本地区的基地建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广西百色
扶产业,“对症”是关键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水库移民区”……提起广西百色,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这样几个词汇。这些词汇单拣出哪一个来,对一个地区的扶贫工作来说都意味着一场“硬仗”,而百色市,却恰恰把这诸多困境集于一身。
“困”带来了“贫”,百色市全部12个县都戴上了“贫困”的帽子,其中有9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两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剩下的1个还归为石漠化片区“天窗”县。也正因此,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贫困残疾人能否顺利脱贫,更成为检验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试金石,而以“残疾人扶贫基地”为翘板,带动和辐射残疾人创业就业,则成为百色本地开展助残脱贫工作的路径所在。
“百色的扶贫基地是由自治区、市、县三级构成的,之所以编织这张由扶贫基地组成的‘脱贫网’,目的就是能‘对症抓药’,让残疾人能够搭上基地‘统销’和‘科技’的顺风车,不必靠天吃饭、‘单打独斗’”。百色市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百色当地呈溶岩地貌,加之山地连绵起伏,这让传统种植业难以普遍开展。而通过建设扶贫基地不仅可以在种植时形成规模优势,更可借助基地的统筹统销政策打消残疾人的后顾之忧,让残疾人在发展生产时不必再为销路而担忧,与此同时,在地区龙头企业、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基地确定了,选择项目就成了重点,要选好项目,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桑叶、芒果、甘蔗……百色当地的种植项目众多,但选择不同产业项目,不仅要看残疾人本身的残疾状况,也要看残疾人家属的实际劳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基地的带动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让残疾人以家庭为单位,为其找到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项目才是残疾人脱贫的长远之策。
据统计,近五年来,百色市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770万元,建设各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4个,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价值1200元的生产物资,辐射带动了1万余名残疾人及其家庭发展生产。此外,在“十三五”期间,百色市共投入254.32万元,为2054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投入510.35万元,举办150期培训班为9135名残疾人及亲属免费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将扶志、扶智与提能相结合,百色市使本地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创业就业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得以改变。以扶贫基地为圆心,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半径,一批贫困残疾人在当地残联的帮扶下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而在掌握一技之长之后,一批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始走出家门,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他们就业创业的潜力与活力也由此得以释放出来。
为了在残疾人贫困户中推广“小麦套种辣椒”模式,河南省焦作市以天赐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基地,开展产前产后产中三期培训,并经常派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为残疾人讲解种植方法。
河南焦作
重培育,思路需“主动”
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却难免出现经营主体带动不足,基地经济利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等问题,特别像残疾人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借助原有重“找”重“发现”的基地建设方式,在管理规范上也会出现一定偏差。那么,可不可以采取一种新的思路,从培育入手,由残联带头,成立一批符合残疾人自身就业创业特点的扶贫基地呢?
在河南省焦作市,我们找到了答案。“一山、一滩、一陵、一园、一网、一盲”——多年来,焦作市残联联合本地种养殖大户或合作社,培育起集山地、河滩、丘陵、种植园、电子商务、盲人按摩于一体的六大残疾人扶贫基地,从零开始建设,从有意愿的贫困残疾人开始,一批一批地带动全市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为确保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焦作市残联制定了《焦作市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19)》。确立了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大力推动产业脱贫工作,帮助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的目标。
然而对残联来说,由于其在各方面资源有限,要抓好精准扶贫势必比其他部门更为艰难。在这一情况下,焦作市残联牵头组成考察小组,开展市场调查,结合当地产业情况以及市场产品动向,筛选出适合这一产品发展的地区建立生产合作社,以此带动当地贫困残疾人,并慢慢向全市进行推广。
例如,焦作市大部分县市区都属于太行山区,野生皂刺资源很丰富,于是,残联便建立基地,在山区种植野生皂角刺(“一山”);此外,考虑到焦作市是怀菊花等四大怀药的发源地,怀药销路很好,市残联便在广阔的黄河滩上开展四大怀药种植(“一滩”)。为了解决丘陵地区作物种类单一的问题,焦作市残联还到全国各地考察,从山东引进油用牡丹,在孟州又建立油用牡丹基地(“一陵”),并对种植牡丹的贫困残疾人进行补贴,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从零开始建立基地仅仅是焦作“主动培育”政策中的一个方面。所谓“主动培育”,不仅要能在基地中培育项目,更要从零开始培育残疾人家庭的致富能力。
如在对焦作市六大脱贫模式中“一网”——焦作市残疾人电商培训就业基地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在这家专门为残疾人建立的培训基地里,同时也会有健全人参加培训。通过了解得知,原来在焦作市的残疾人电商培训政策中,会明确将残疾人本人、残疾人的直系亲属、贫困残疾人户家庭成员同时纳入参加培训的学员范围之中。
“我们之所以这么制定政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重度残疾人自己无法实现就业,但是他们的直系亲属却与他们联系紧密,亲属就业了,也就能够直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焦作市残联党组书记张喜科如是说。
不仅是电商,在对种养殖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焦作市残联也会对残疾人家庭有所偏重。像在残疾人贫困户中推广小麦套种辣椒(“一园”)的过程中,对于一户多残的家庭,焦作市允许家庭中的健全人按照残疾人待遇享受补贴,由合作社为他们随时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并签订协议采取保护价收购产品。这样下来,每亩地最低也能收入3000多元,这对于一个贫困残疾人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种可靠的经济保障。
在残疾人扶贫基地变“被动”为“主动”的同时,其影响也在逐渐拓展。如在焦作市的博爱县,小麦套种辣椒的项目——这一原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帮扶举措,因为其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当地县政府的重视,为此博爱县专门整合了两个乡镇5个贫困村的经费230万元,由当地合作社牵头建立分拣加工厂,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从而让这一帮扶模式不再仅局限于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而是辐射到全县所有贫困户。这样一来,当地贫困户只要想种辣椒的都可以因残联创新的优惠政策而从中受益,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在这样的探索尝试中完成了新的转型。
长春市残联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让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图为吉林省杞参食品有限公司的残疾员工在操作间工作。
吉林长春
同协作,聚力“大扶贫”
作为保障脱贫增收持久见效的重要基础,产业扶贫涉及人口最多,覆盖范围最广。与此同时,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程,产业发展也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要想通过扶产业帮助贫困残疾人,仅靠残联一家自然孤掌难鸣,只有多个部门共同发力,在资金配置、产销对接,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化政策供给,推进政策落地,才能做大做强扶贫基地,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走进乡村,深入农家,当记者来到吉林省长春市时,正值农忙时节。田间除了一望无垠的庄稼,最常见的就是村民放养的各类家禽家畜。作为基地扶贫的重要手段,畜禽养殖一直受到贫困残疾人的欢迎。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大,养殖周期长,资金问题对于渴望脱贫的残疾人来说无疑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动物活体无法抵押,且畜牧养殖时间久、贷款额度大,“想贷贷不到、能贷贷不足”的问题也就尤为突出。为了解决残疾人贫困户的资金瓶颈,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农行吉林省分行与省畜牧业管理局、省财政厅共同创新推出“吉农牧贷”服务,以风险补偿基金为最高额保证金质押担保,使政府增信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在长春市德惠市,2018年当地政府筹集1000万元扶贫资金,并由省财政配套1000万元,以此注入农业银行,作为杠杆8倍放大,撬动了1.6亿的银行贷款,用于市内个人、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的贷款,并由乡镇政府按照贷款额度的2%向受贷方收取扶贫收益金,统筹用于乡镇贫困残疾人以及贫困户的增收项目发展。
此外,长春市各级残联还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精准出击。如,在与坐落在长春市宽城区的省级残疾人就业基地吉林省杞参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中,为了促进基地发展,吉林省和长春市残联不仅为其提供了4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还帮助企业与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由学校定期派驻教师,除了为企业管理层及员工进行手语培训外,还为残疾员工进行相关的技能及心理辅导,企业也会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相应工作岗位。在这种支持与合作模式下,企业与残疾员工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双赢模式,在这里,残疾人不仅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还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又如,在长春市双阳区,当地残联在区政府的组织下,每月都会联合财政、民政、卫生、教育、住建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讨论脱贫攻坚工作,并联合推出了多项极具针对性的脱贫政策。在这些举措与政策的推动下,2018年双阳区共为1116户建档立卡残疾人提供了购买农机服务,并培育出多家扶贫基地,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产业带动、项目驱动、政策促动的基地建设体系。
目前,在长春市政府确立的民生项目中,已将农机服务、康复救助、残疾人托养、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其中,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门唱响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大合唱”,一个助残脱贫的崭新格局正在长春渐渐形成。
助残服务怎样做
产业要提升、基地要发展,除了要在项目规划、政策支持等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出实招,更要在具体实践中稳步推进、凸显实效。在基地建设中,三地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不断创新,逐渐探索出如特色种植、合作社+电商、农机服务等多种助残扶贫方式,从而使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加凸显。
通过在芒果种植社成立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莫文珍帮助残疾人种植户实现了增收。图为莫文珍在为残疾人种植户进行技术讲解。
特色种植
“小芒果”做成“大产业”
“百色为什么穷,过去只有水道,去趟南宁要坐船2天2夜,修了高速,通了高铁,开了机场,才比过去富裕了。”说起百色的贫困,百色市田阳县谷隆屯的壮族老支书莫文珍感慨颇深,与贫困斗争几十年,他对于扶贫工作有着自己的执着:“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群众信得过我,我就必须努力奋斗,带动更多大石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让他们的日子变得好起来。”
1971年,因贫穷而高中辍学的莫文珍回到谷隆屯成为村文书。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大部分时间是跑乡政府“要吃穿”。那时候路难走,每次出山,他都要沿着悬崖峭壁旁的羊肠小道走上七八个小时。穷则思变,搬迁下山的念头就这样在莫文珍心中萌生。
莫文珍所在的谷隆屯位于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人均耕地不足0.4亩,是当地有名的缺水、缺土、缺粮的特困村。1987年,莫文珍尝试着带领首批16户村民走出大山,搬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亩种植芒果、甘蔗。
“刚开始我们连芒果什么味道都不知道,更不明白怎么种、怎么管,一晃4年还没挂果。后来我四处拜师学艺,请专家进屯讲课、现场指导,才慢慢摸出门道。”莫文珍说,为了生存,经过近30年摸爬滚打,他“被迫”成为了芒果种植专家,在技术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一棵芒果树高位嫁接若干品种的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小芒果”逐渐做成“大产业”,也带动越来越多群众走出贫困。莫文珍粗略算了一下,目前全村14个自然屯220户1300多人已经跟着他走出了大山去种植芒果,脱离了贫困。而他也在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而今,莫文珍已经67岁,他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了。大家更愿意把他称为“莫老爷”,这是对“刘三姐”故事里地主莫老爷的揶揄,更是对莫文珍最亲近的表达。虽然退休了,国家新一轮扶贫工作依旧是他的舞台,在扶贫脱贫路上他继续“发光发热”。
2016年5月,田阳县依托芒果特色优势产业,启动建设20万亩农林生态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建成后要解决超过1万名山区贫困群众和易地搬迁户就业问题。莫文珍被聘为负责芒果生产的技术指导员。他办了数十期培训班 “农民讲习所”, 将芒果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群众。这一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也出台了阳光助残基地管理办法,莫文珍的芒果种植社也成立了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在残联的支持下,莫文珍免费给残疾人进行了芒果种植技术培训。第一次上课,莫文珍搬来了92个凳子,结果很多人还是没有地方坐。原来,很多残疾人听到他免费为残疾人种植户讲课的消息以后,不管有没有报名,都从四面八方坐着长途车赶了过来。两个小时的讲课,从理论到实践,换来了残疾人种植户每年2000多元的作物增收,莫文珍也成为了残疾人种植户的义务技术讲解员。
“人家都叫我专家,我说我是残疾人种植园的管家。”莫文珍笑道,“残疾人的种植技术落后,能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收益,我成立扶贫基地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河南省焦作市的残疾人在电商扶贫基地参加过培训后,即可在基地实现就业。目前基地已经安置了近百名残疾人就业。
合作社+电商
基地管理要“省心”
“建好扶贫基地要过几道关,最先遇到的就是信任关。残疾人都穷久了,也穷怕了,要让他们跟着基地一起干,残疾人难免心里会忐忑。”聊起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经历,焦作市天赐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天赐这样说。
要消除残疾人的疑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眼见为实。为了让残疾人贫困户看到扶贫基地里小麦套种辣椒的效果,杨天赐就用大马车把残疾人拉上,到田间地头去观摩,让他们亲眼看看种植效果是怎样的。一来二去,观望的人越来越少,参与者就变多了。
要让残疾人信得过,基地的服务也要能跟上。还是拿杨天赐的蔬菜种植合作社来说,他们的服务宗旨是两个“无偿”,即在残联给予残疾人贫困户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无偿提供播种服务,无偿进行实地技术指导。
“我们采取的是‘省心管理’,基地为种植辣椒的残疾人贫困户建立了微信群,需要进行什么操作的时候,就会在群里喊一声,贫困户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杨天赐说,“因为搞种植最担心的就是病虫害,残疾人贫困户的技术能力不强,难以对病虫害做出预判,但是在我们基地,残疾人只要按照基地的指导去撒药防治,自己就可以省心省力了。”
同样是“省心”,在焦作市的其他扶贫基地里却是另外一番做法。如在焦作市残联培育的电商扶贫基地里,工作人员发现,在对当地贫困残疾人提供“云客服”培训后,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却并不高。经过调研工作人员了解到,原来在“云客服”培训平台上的服务人员有10万人,他们大多是在校大学生,相比之下,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技术素养都要差一点,很难与大学生们竞争。即便是能够通过平台资质考试获得工号,由于管理意识、执行意识不足,不少残疾人没上岗几天就被封号下岗了,时间一久,也就难怪残疾人没了积极性。
“为了让残疾人省心不必在培训后再为求职就业奔波,我们基地想出了新办法。在电商基地的基础上注册了实体公司,功能上也由原来的就业培训变成了培训、就业、经营三位一体。这样就能让残疾人的培训、就业真正结合起来。”电商扶贫基地负责人王静这样说道。据了解,为了能让残疾人稳定上岗,基地首先把培训项目由原来的云客服改成大数据录入,然后残联和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察项目,一单一单地把这个数字化的项目拿了下来,再交由培训合格的残疾人完成。由于是按量取酬,这样一来,只要残疾人今天上班了,就能取得收入,收入多少则要看自己的熟练程度。随着基地规模越来越大,在原先招收肢体残疾人的基础上,基地也将培训群体扩展到听力残疾人和轻度视力残疾人,将一些复杂的项目拆分成多个段落,再交给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来完成,如此一来,在基地的残疾人都能从中获益,而基地在管理效率上也得到了新的提升。
截至2018年,长春市残联为贫困残疾人购买农机服务项目提供资金242.1万元,惠及残疾人家庭1214户,为打通服务农村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创造条件。
农机服务
打通助残“最后一公里”
春雨过后,天清气朗,长春市九台区莽卡乡三道村的张文库,看着合作社的旋耕机把自己的土地翻耕一新,笑得合不拢嘴。 张文库今年已经80多岁了,由于身有残疾无法耕种,多年前他就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但在三年前,长春市残联在三道村建立了农机合作社,不光为残疾人提供免费耕地服务,还可以让他们在年底取得分红。当年,张文库就把自己流传出去的十几亩土地收了回来,现在张文库一年仅粮食收入就能达到1万多元。
农村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状况的限制难以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自动化播种、收割等农用机械的服务需求也就更为迫切。农机合作社,可以说是长春市残联的一项创新举措,残联将其挂牌确认为残疾人扶贫基地,出资购买农机设备,由村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租赁,所得租金,在年底以分红的形式,支付给村贫困户及残疾人家庭。
“这样做可谓是‘一举三得’。” 三道村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立元告诉记者,“通过农机服务,一方面可以对村里土地进行机械化的深松整地作业,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地增产增收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因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中缺乏劳动力,春种秋收时,只能望‘地’兴叹的窘境。同时,这种免费耕种、年底分红的帮扶方式,还能帮助贫困户及残疾人家庭增加收入。”
当然,任何举措的推行都会有其优势与弊端,农机扶贫也不例外,比如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在平原与山区存在巨大的差别;在有限的耕种时间内,无法平衡享受免费农机服务的贫困户和残疾人的使用次序与时间;用于租赁服务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期限难以保证等,这些都是摆在农机合作社面前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长春市政府和残联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关于农机使用效率的问题,在采购时,扶贫基地会根据地形不同,购买不同类型的农机设备,平原地区会以大型拖拉机带动的旋耕机和收割机为主,山地则会根据地势不同,增加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购买数量;针对无法合理分配使用时间与次序的问题,长春市残联将原先为残疾人免费耕种的形式,改为发放每年2000元的农机服务费,残疾人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自行寻找农机进行耕种;而农机设备使用年限上,合作社则将早期的一年短租改为三年以上的长租,在设备使用的最后一年,合作社会派专人加强对出租设备的监管,这样既能有效保证农机的使用年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于设备监管的人力与物力。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长春市残联已投入150万元为20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农机扶贫”,与此同时,长春市各级残联也在提升残疾人的生产增收能力上不断实践探索。
受益者怎么说
抓产业,建基地,最终的着力点还是在于培养贫困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扎扎实实地做给残疾人看,带着残疾人干,才能让贫困残疾人的心热起来,身动起来,依靠自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脱贫档案:
闫小逮,河南省博爱县磨头镇陈庄村村民,一户多残家庭,2016年起,加入河南省焦作市天赐蔬菜种植合作社学习小麦套种辣椒,通过扶贫基地保护价收购、作物种植补助等政策实现脱贫。
阎小逮:种好辣椒能致富
我不是残疾人,可我家10口人里却有6口都是残疾人,我是家里的唯一劳动力,全家就靠着十几亩地生活。
以前家里只种小麦,一亩地刨去成本也就剩几百块钱,对我家来说根本没法维持生计。但是自从我加入焦作市天赐蔬菜种植合作社学习小麦套种辣椒后,日子就大不一样了。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得知我们家属于“一户多残”的情况后,在种植辣椒时对我家进行了特别补助,算下来,一亩地少说也能挣3000多块钱,家里的收入和以前比增加不少,这不,今年我还买了辆电动车。
由于家里的土地都靠我一个人打理,加上刚刚上手没什么经验,今年我只种了三亩辣椒。不过因为我们这里土地比较好,种出来的辣椒质量高,平时早上摘个两三百斤鲜辣椒到附近集市上去卖,怎么也能卖六七百块钱,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现在有人找我去外地打工我都没答应,我们基地的辣椒种植这么赚钱,说什么我也不想往外头跑了。
脱贫档案:
姜丽君, 73岁,听力残疾,长春市九台区莽卡满族乡三道村村民,2017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机服务、危房改造等举措,改善了家中生活条件,并于2018年脱贫。
姜丽君:有了农机社,日子有盼头
我家里有4口人,15亩地,在村里我家的土地算是不少的,但平日里只能靠我儿子一个人干农活,别人家没几天就把地耕完了,我们家起早贪黑地忙活,也要20多天,有时候还要请别人来帮忙。2016年,残联在我们村建立了农机基地,为我们这些残疾人提供了每年2000元的农机服务费,这样问题一下都解决了,15亩玉米地连成一片,大型拖拉机加上旋耕机,连松地、刨根、施肥,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完成;到秋收时,收割机在地里走一圈,1万多斤的玉米轻轻松松就收割完了。
耕地问题解决了,家里的劳动力也就解放了。去年,残联帮我儿子在工程队找了份工作,每年也能有将近1万元的收入。村里还帮我们家进行了危房改造,现在我也能住进漂亮的房子,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我今年还打算在家里养些鸡、鹅等家禽,在地里尝试种些土豆和蔬菜。现在政策好了,政府又实打实地帮我们,我觉得以后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是越过越美了。
脱贫档案:
潘新惯 ,37岁 ,肢体残疾,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镇那荣村村民,现在百色市平果县新安镇布思村阳光扶贫助残电子厂从事器件加工,每月收入能达到上千元。
潘新惯 :基地帮我成了家
我今年37岁,因为我从没读过书,没见过世面,别人出去打工,我也不敢出去,一直找不到工作。后来为了过日子,我就靠着每天在村里帮老人们剃头挣钱,剃一个头也就能赚个两三元。
我的生活发生改变是从我们县办起阳光扶贫助残电子厂开始的。说起来,当时知道有这么个扶贫基地还真是一个巧合。有一次,我给一个老大爷剃头,偶然听说隔壁村里新建了工厂,正招人加工电子元件,厂子里除了贫困户就是残疾人,我就动了去试试的心思。
琢磨了两天,我骑着残疾人三轮车找了过去,在门口转了几圈也没敢进去,正犹豫着要走时,扶贫基地的厂长龙层镇看见了我,就迎了出来,问我是不是在找工作。他带我看了厂房,说了待遇,告诉我这还有给残疾人的员工宿舍。我想了一下,觉得自己能做。一开始,我每天只能加工500个原件,现在能做3000多个,每个月最高的时候收入2000多元。在厂里工作这些年,我还找到了媳妇,生了娃娃, 我这个“老光棍”也有了自己的家。
脱贫档案:
李光峰,长春市九台区莽卡满族乡三道村村民,2016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基地指导下通过发展养殖实现增收,于2017年达到脱贫标准。
李光峰:终于摘掉了“穷帽子”
我家里有3口人,靠两亩多地为生,也就将够温饱。原来想这苦日子是没有个头了,但自从村里办起了扶贫基地,我就有了希望。
一开始,基地的扶贫干部帮我买了200只鸡苗和5头小猪,因为不懂养殖,鸡苗差点都病死。基地的专家看到我的情况后,主动教我养殖技术,残联的驻村干部也天天往我家里跑,帮我想办法、找出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又咬牙买了几百只鸡、几十只鹅,都在山上放养。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的时间,那些鹅就给我带来了第一笔收入。
尝到了甜头,今年年初,我又用挣的钱买了28头猪,现在我的鸡也长大了,很快就能卖钱了,再加上养猪、养鹅的收入,今年估计能有几万元,我这个“穷帽子”终于能够摘掉了。残疾人想脱贫是有很多机会的,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子,就一定能够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以后我不光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把我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其他贫困残疾人,用我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