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中国残疾人》记者 杨乐
打开“政策包”,取出信息卡,坐在朝鲜族家庭特有的大炕边,吉林省延边州天桥岭镇的李明玉为我们算起了一笔经济账:“现在我们家在村里木耳菌包厂的分红就能有1600多元,加上养殖收入和各项补贴,一家人的生活肯定不成问题了。”说起来,贫困户的“帽子”李明玉一家已经戴了很多年,由于自己和丈夫都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多年来李明玉一家只能靠着低保勉强度日。然而,随着延边州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展开,李明玉一家的生活已有了很大改观。其实,李明玉仅仅是在延边州残联帮扶下受益的众多贫困残疾人中的一位。近年来,延边州残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分类帮扶、产业带动、创业促进等举措,逐步在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也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脱贫增收。
分类帮扶 实施“靶向治疗”
当我们来到延边州汪清县东新村的时候,正赶上第一书记吴强入户走访。“我们村有一半村民是朝鲜族,不少老人和残疾人汉语说得不太流利,所以作为朝鲜族干部,平日里我会多往他们家走走,了解一下他们的需求。”吴强这样对我们说。算起来,吴强来到这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作为延边州残联派驻到东新村“包保”帮扶的第一书记,吴强和工作队的同事们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承诺落到实处。
既要真扶贫,先要识别“准”。东新村是一个在册人口有1700多人的大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前,州残联组织了30名帮扶责任人配合工作队分批次入户开展了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通过走访调查,不仅对贫困群众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有了了解,更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提供了依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准确掌握后,接下来自然要“靶向治疗”。考虑到识别出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残”“因病”致贫的村民占到大多数,延边州残联的驻村工作队在帮扶工作中,采取了“分类帮扶”的帮扶方案。
所谓“分类帮扶”,即根据不同残疾人贫困户的劳动能力采取不同的举措。如果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程度较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则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其从事种养殖生产;而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通过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协调子女落实赡养义务、村扶贫基金扶持等方式,建立扶贫保障制度和机制,为其进行兜底。除此之外,州残联又通过联系延边州宁波商会等机构,将社会力量引入扶贫工作当中,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开拓新的市场。而针对贫困群众面临的就医难等问题,延边州残联则通过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送医下乡、争取康复器材,最大程度地满足贫困残疾人的迫切需求。
“接下来,我们想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一方面突出我们当地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把采摘休闲也结合进来,这样一来,‘全域旅游’就会成为我们村里的另一个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谈到未来村里的发展,第一书记吴强这样对我们说。
规模经营 做大产业优势
要使农村贫困残疾人稳定增收,产业帮扶是必由之路。而在延边,说起当地的特色产业,就不能不提木耳栽培。延边州敦化市秋梨沟镇正是当地有名的黑木耳产地,而通过实现木耳栽培的规模化生产,也为当地贫困残疾人的脱贫增收提供了助力。
“不像一般的木耳生产是靠露天栽培,我们很大一部分菌包是挂放在大棚中,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产量。”站在种植木耳的大棚边,秋梨沟镇残疾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占臣为我们介绍道。李占臣的合作社最初成立于2009年,说起来,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在成立合作社之时李占臣只是想为自己的生活找条门路。然而没想到的是,随着合作社的逐渐发展,李占臣发现木耳产业恰恰具有适合残疾人生产的便利条件。
“木耳种植对技术要求不高,也不需要重体力劳动,即使身有残疾,也能够把这个活做好。” 李占臣这样说。现在他的合作社里已经有51名残疾人加入,大家以集资入股的形式购买设备,通过互助合作从事生产,并在统一销售后按每户的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李占臣的合作社又与敦化市其他村镇的残疾人合作社结成木耳种植联合社。这样不仅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市场信息,同时在购置设备、日常管理时降低成本,并在对外销售时提高合作社的议价能力,使残疾人的收入得到保证。李占臣自豪地告诉我们,仅去年联合社的木耳菌包就已经达到了100万袋以上。“现在我们也入住了农村淘宝平台,这又为我们残疾人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我们合作社的重度残疾人即使不能从事生产,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销售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 李占臣笑道。
木耳种植是延边州的一项特色产业,通过成立木耳种植合作社,不仅可以方便残疾人互助合作从事生产,还可以在对外销售时提高议价能力,让残疾人的收入得到保障。
因地制宜 促进创业增收
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多山少地,无霜期短的地理气候特征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局限,这也使得林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生态建设与助残脱贫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展残疾人的增收渠道,也成为当地残联在精准扶贫工作思考的问题。
“都说‘靠山吃山’,确实,我们当地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但由于国家对森林砍伐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还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敦化市残联理事长王继文这样说。当我们来到位于敦化市大德创客园的残疾人阳光创业孵化基地时,基地残疾人工匠正在忙碌着,在他们的打磨下,一件件木制工艺品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桦树皮,柳条儿,山葡萄藤……这些对林场来说都是‘剩余物’,产生不了什么经济价值。但是在创业基地的残疾人手里却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我们开发文创产业的灵感来源。”阳光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何兵说。
据了解,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基地专门从外地聘请了设计师从事产品的创作,并与当地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接,安排残疾学生在创业园实习工作。由于所使用的原料都是取自天然木料,加之设计精巧,成本低廉,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顾客的欢迎,工作室的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而除敦化市外,在延边州,文创产业也成为当地帮助残疾人脱贫增收的重要方式,延边州残联不仅每年通过为残疾人举办艺术作品义卖会来扩大其影响力,还安排专项资金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支持。
“今后我们还将为残疾人脱贫创业提供更多便利,确保残疾人能够如期脱贫。”延边州残联副理事长曾晓光说。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州残联的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付出与辛劳,同时也看到了残疾人生活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而伴随更多精准帮扶的举措落实落地,延边的残疾人也将告别贫困走上全面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