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植树节,点燃了满城对绿色的向往,唯独让一个名为陈务清的聋人多了一份惆怅。
2万多株南方红豆杉苗木一株没有卖出去,依旧扎根在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一座名为黄泥岗的山头上,和杂草野花相互沉寂着。
勤劳的双手 进城上山两头闯荡
尽管文成县城到南田镇已经通了新路,但驱车到陈务清家所在的南田镇十源片区石竹岗村,依旧要花上1个多小时。这个连百度地图都找不到的自然村,四面环山,仅有一条3米多宽的机耕路通往外界。
陈务清的家很容易辨认——它是村中唯一门口种着一排红豆杉,门上贴着红豆杉基地牌子的砖瓦结构房,甚至远在5公里外的乡亲都知道:石竹岗村有一个聋人,种了许多红豆杉苗木待销。
黄泥岗就在陈务清家门前,15年前,陈务清在这里撒下了第一批红豆杉的种子。“看着嫩绿嫩绿的叶子从泥里钻出来,仿佛就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谈起为何要种红豆杉,陈务清陷入回忆。1980年,年仅12岁的他得了慢性脑膜炎,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双耳失聪。无奈之下,小学4年级的陈务清开始辍学务农。1990年他背井离乡,去北方一座城市经营糕点生意,生意做了8年,没赚到钱,只得带着怀孕的妻子回到石竹岗村。“妻子生下女儿后不到5个月就走了。”朴实的陈务清没有太多责怪,“山高路远,家里没有钱,我又是二级残废,谁都会过不下去。”
探出脑袋往城里挤没有成功,陈务清开始抬起头来向山上看。2003年,陈务清在干完农活回村时,看到了村头的红豆杉长出红灿灿的果实,在风中摇曳,美如精灵起舞,这给了陈务清灵感。“做生意靠吆喝,种树凭双手。”他说,耳朵失聪不影响种树。
如今,第一批种下的红豆杉已经长大成林,直径有10-15厘米,高5米有余。15年下来,他一个人在大大小小山头栽种了2万多株红豆杉苗木,直径3-15厘米不等。
除了种树,陈务清在瑞安还找了一份工作。待到清明过后,他就会出山进城,在瑞安一家食品公司的生产线上打工。“没有低保,女儿现在读大学,学费加上生活费,负担挺重的。”陈务清说,老婆走后女儿就是他的命根子,无论如何都要保她读完大学,希望她毕业后能当一名教师。
失聪的双耳 渴望听到致富的回响
靠双手能种好树,但让陈务清没有想到的是,仅靠双手没法把树卖出去。耳朵听不见,交通偏远,认识的人又少,销售渠道一直打不开。
这是他目前最大的难题。望着基地里已然成林的红豆杉,陈务清告诉笔者,“一年比一年难卖,今年基本上没有卖出去。”卖不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谈不拢。以一株直径在3-4厘米的红豆杉苗木为例,卖15元会亏本,卖30元顾客又会觉得价格太高。15年里,大大小小的苗木总共卖了1万多株,收入30来万元,但算上土地承包、雇佣劳动力、运输费等加起来,成本就花了近27万元。
陈务清说,红豆杉是个好东西,它被喻为“植物大熊猫”,茎、枝、叶、根均可入药,所含的紫杉醇、紫杉碱、双萜类化合物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癌功能,还有抑制糖尿病及治疗心脏病的效用。直径长到25厘米以后,树干还可以做为红木的木材。
如今,卖不出去的红豆杉成了陈务清实实在在的负担。总共100亩的基地,除了50亩是自己的自留地,另外50亩都是租过来的,按照一年200元/亩计算,光是年租金就要1万元,而且租金年年涨,卖不出去的红豆杉,就如同长了手一般,年年往陈务清的口袋里掏钱。
临走之时,一条消息发到了陈务清的微信里,一位客人想要购买50-100株的红豆杉大苗。他兴奋不已,指着一株直径近15厘米的红豆杉,这单生意如果能做成,女儿的学费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