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珠晖区东阳渡街道金松村排塘组,一口口鱼塘水光潋滟,村民李同球承包的鱼塘里更是分外热闹,四五个青壮劳力摆开架势,正忙活着围网捕鱼。
今年53岁的李同球与其妻子均是先天性聋哑人,因为身体原因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只能靠着几亩地种植水稻换得微薄收入,养育两个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2014年,珠晖区扶贫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家的困难,立即为其建档立卡,考虑到他们夫妇的身体状况,同时又要照顾小孩,工作队给他们开出了在村里养猪、养鱼的“方子”,并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支持。
金松村党总支委员罗燕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他提高收入,顺利脱贫,村里专门派遣专家上门指导他养鱼和养猪的技术,并免费为他们发放鱼苗和饲料,还减免了鱼塘的承包资金。”在村里的大力扶持下,2014年,李同球包下了村里交给他的一个面积达6亩的鱼塘,收到了工作队送来的鱼苗和猪仔,夫妻俩便开始撸起袖子干起来。
养猪养鱼是个费力活,拌饲料、清猪圈、投饵料……从早到晚难有空闲,好不容易等猪仔长大了,还得找买家。由于是聋哑人,卖猪卖鱼只能请自己的舅舅去帮忙。为了能早日脱贫,夫妻俩每天披星戴月,清早四五点就得起床忙活,除了喂猪养鱼,还要匆匆下到地里,忙到天黑才回家。虽然他们都没有多少养殖经验,但是凭着一股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克服极大的沟通障碍向师傅学习技术,夫妇俩逐渐精通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等养殖核心技术,产业经营得越来越好,一年出栏生猪达五六十头,纯利达两万块,干塘卖鱼纯利达三万块,两人的辛苦劳作得到了回报,也终于在2015年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在尝到甜头的李同球扩大了养殖规模,承包了两口鱼塘,共计21亩,鱼塘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 “鱼塘里放养了草鱼、鲤鱼、鲢鱼等不同品种的鱼类,前天大一点的草鱼他们已经网上来,拿去卖了,今天捞的都是刁子鱼,目测这一车,估计有将近50斤吧。”珠晖区纪委驻金松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陈佳宇告诉记者,在金松村刁子鱼是一项特色产业,每年都有鱼贩子专门上门收购,市面价格3.5元一斤,是鱼塘增收的产业之一。
满满一车的收获,让李同球夫妇乐的合不拢嘴,载着他的鱼,记者与李同球一同去到了他的家。
一下车,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栋贴着白色瓷砖颇具时尚气息的两层小楼,宽敞的小院里晾晒着李同球妻子贺梅菊自己制作的红薯片,鸡舍里,贺梅菊喂养的100只鸡也正唧唧喳喳的叫个不停。
“两层楼房是李同球兄弟三人合伙新修的,楼下相邻两间是李同球、贺梅菊夫妻俩的。”指着面前的房子罗燕向记者介绍道。
夫妻二人所住的房子虽然不算大,但装修十分用心,洁白的墙面粉刷的十分精细,地上也铺设着亮丽的大理石纹瓷砖,崭新的沙发、彩电、冰箱等配置一应俱全,家里的陈设布置整洁有序,无论是地板,还是茶几、桌面均是一尘不染。
“这房子是他们夫妻俩个自己一手一脚建起来的。”罗燕说,当初为了节省开支,夫妻俩硬是没请人,两人克服了聋哑的身体缺陷,钻研技术,不仅自己垒起砖头,平整场地,还自己粉刷了墙面,铺设了瓷砖,现在大儿子在外面打工,小儿子也渐渐长大了,李同球又筹划在自己房子一侧加盖一间房。
看着记者举起相机对着自己和自己的房子不断拍照,李同球夫妇二人显得既羞涩又自豪,虽然身体有残缺,但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更从未有过“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他们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当记者问起夫妇二人未来的打算时,他显得十分激动,指着自己的鱼塘、鸡舍、菜地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与他打了多年交道的罗燕向记者“翻译”了李同球的手语:“他说大儿子已经开始参加工作,加上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只要自己肯吃苦,继续养好鸡养好鱼,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在农村,只要人勤快,脱贫并不难,人家两个聋哑人都可以脱贫摘帽,把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更应该努力。”现在提起李同球夫妇金松村的村民无不称赞有加,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榜样。
从破旧不堪的土砖屋到现在的小洋房,年收入也从原来的不到1万到现在的近10万元,搭乘着扶贫政策的东风,李同球夫妇靠着自己的双手努力摘掉穷帽,迈向崭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