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依托残疾人双创园加快脱贫步伐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8-11-13 浏览

□本报记者 岳金宏通讯员 申卫霞

  11月5日一大早,在行唐县余底村通往残疾人双创园的路上,身患小儿麻痹的残疾人董保安笑容满面地主动和路人打着招呼,和半年前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董保安变得如此阳光?这一切,还要从行唐县创建残疾人双创园、搭建农村“扶贫助残巧手坊”、巧用金融扶贫政策撬动银行资本等一系列帮助全县残疾贫困群众破解脱贫难的举措说起。

  双创园里树自信

  行唐县城东3公里,有一座红顶的楼房格外引人注意。它就是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

  这是一座拥有工疗区(扶贫车间)、就业培训区、线上运营中心+红娘平台、康复锻炼卫生服务功能区、职业康复生活区、励志教育功能展区、娱疗区、农疗区、脱贫项目对接处等九个板块,集就业、培训、创业、康复、托养、励志、工疗、娱疗、农疗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家园。

  “要实现贫困残疾人群体精准脱贫,关键是扶志扶智,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双创园负责人贾茹说。行唐县采取“政府+爱心企业+贫困户+残疾人”运行模式,公司承接爱心企业的缝纫机加工、手工制作、电脑点图等业务后,让贫困残疾人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参与到适销对路的家庭手工业就业项目上来,在家门口为贫困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搭建了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创业舞台。

  年轻的残疾人卢鹏,以前因为没有工作,总觉得生活缺少尊严,多次试图轻生。但经过园区的励志教育后,现在已经成为了园区“图文标记”扶贫项目的小组长,每天带领着10多名有文化基础的残疾人,在电脑前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不仅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

  如今,入驻双创园的92名建档立卡未脱贫的残疾人,已经全部实现了在园区内就业,每月人均收入1200元。

  巧手坊里话脱贫

  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作为国定贫困县,行唐县建档立卡未脱贫的残疾人就有2420人。为了解决残疾贫困人口脱贫难这个瓶颈,行唐县委、县政府依托残疾人双创园平台,在全县陆续搭建了41个“扶贫助残巧手坊”。

  余底村董保安就是其中一个“扶贫助残巧手坊”的负责人。他通过在园区培训,在家中办起扶贫助残联络点,带着20余名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给双创园做手工活儿,摇身一变成了三里五乡的创业名人。“自打成了巧手坊的带头人,每天能挣三四十元钱,不光残疾人,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都纷纷跑过来找俺要活儿,让俺一下子对生活有了信心!”在双创园的脱贫项目对接区,董保安指着刚加工完的拉花说:“这就是俺们巧手坊完成的加工活儿。”

  截至目前,该县“扶贫助残巧手坊”已经发展到41个,安置残疾人200多名,辐射带动300余个贫困残疾家庭就业创收。

  创新形式奔富路

  思维一转天地宽。为了更好地实施特殊群体就业扶贫,带动助力行唐县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该县研究制定了《行唐县残疾人双创园手工业脱贫实施方案》,在拟定的70个村建立“扶贫助残巧手坊”,因村情确定不同手工项目,辐射带动周边行政村“贫、残、留”三类人群。

  “双创园确保对接不同档次的工种,技术难度不会太高,交货时限相对宽松,做活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每个人自身家庭情况可以集中做也可以领回家去做,确保每个人都能愉快地完成每一批订单。从而达到‘贫、残、留’三类农村弱式群体不下岗、不掉队。”贾茹说。

  搭建双创园区,建立“扶贫助残巧手坊”,只是行唐县破解残疾贫困人口脱贫难瓶颈的前两步。为了把扶贫助残的路走得更宽、走得更远,行唐县得知双创园区面临巨大的进货资金压力时,在精心研究精准扶贫金融政策上,创新思路,由贫困户提供相关证件,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资金1万元,用于购买手工拉花的原辅材料,双创园保证贫困户收回成本,并在确保产品合格的前提下,1万元成本能收入3000元。

  “我们奔着‘项目解决一批,园区就业一批,辐射带动一批’的理念,为‘贫、残、留’三类农村弱式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工资+绩效性收入,以经常性手工活为依托,持续增收,防返贫,力争到2018年9月实现全县范围内三大群体脱贫全覆盖。”行唐县委主要领导说。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