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30分,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里乡唐村,中年夫妇姚凤明和温菊芬又开始了忙碌,加工房里传出磨面机轰鸣的声音,灶台上开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蒸笼里飘出枣糕甜而不腻的香味,夫妻二人你磨面我烧水,日子虽苦,倒也乐呵。可谁也不会想到,这对夫妻,双双重度残疾,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彼此支撑,苦中寻乐。
夫妻二人去县城卖枣糕
那是2014年的“秋天”
那年,48岁的姚凤明和39岁的温菊芬过着普通而稳定的生活,早出晚归、田间地头、乡里乡亲,日子虽算不上富足,倒也过得踏实。
同年7月21日,这个普通的家庭因为一次意外改变了生活轨道。那天,妻子温菊芬在老院子里生火做饭,突然在灶台边发病,倒在了熊熊燃烧的大火焰中。等家人发现时,她已经被烧的面目全非,经过多方治疗,温菊芬的命总算是保住了,但除了脸和脚,全身65%烧伤。
9月,就在全家人还没有从温菊芬重度烧伤的灾难中走出来的时候,丈夫姚凤明在从唐村到南里集市上送枣糕的途中,被一辆大车追尾,发生严重车祸,左小腿截肢。住院期间,又被检查出脑梗,右臂失去知觉。
就这样,原本生龙活虎的夫妻二人,一夜之间,成了两名重度残疾人,生活一下失去方向。
姚凤明和妻子在加工房磨面
夫妻二人将做好的枣糕放到三轮车上
卧床半年 决定重操旧业
从2014年7月——2015年3月,夫妻二人卧床休养,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全部由女儿照料。“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活下去?”成为姚凤明夫妇面临的最大难题。
半年后,趁着身体基本能动弹,闲不住的姚凤明和妻子思虑许久,决定重操就业。父亲一辈子靠做枣糕为生,耳濡目染,姚凤明对这一行轻车熟路。就这样,在2015年5月,夫妻二人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开始了进城卖糕的生活。而那时,温菊芬的烧伤部位还未愈合,姚凤明的右臂、左腿已经不能动弹。
“必须干,无论什么时候,自己的生活都得靠自己”。从那时开始,每天凌晨3点半,闹钟准时叫醒熟睡中的夫妻俩。起床,开火,把头一天泡好的精挑细选的软米面一层一层细细的撒在笼屉里,然后厚厚地铺一层上好的大红枣,然后再铺一层面,再撒一层枣,依此类推,九十度高温下一次一次的重复这一项工作。大约两个半小时后,60斤热腾腾的枣糕出锅了。
6点钟,二人准时出门。春、夏、秋、冬,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从沁县南里乡唐村到县城10公里的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对中年夫妇,驾驶着一辆简易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枣糕去售卖。早餐,一杯水、一张饼;午餐,一碗面、一碗炒饼。夫妻二人走街串巷,直到60斤枣糕全部售完。
“在外面这么久,你们的身体能承受吗?”“怎么能不疼,我的腿、她的烧伤,有时候真的是疼的受不了,坚持不住了,就喝点水,在三轮车上坐一会休息休息,还得继续干啊”。说到这里,姚凤明的眼里,写满了坚定。
姚凤明清点当日收益
姚凤明和妻子在菜地干活
只要能动 就一直干下去
60斤枣糕,日赚150元。赚钱养家的甜终于战胜了蒸枣糕的苦。
令人惊讶的是,除了销售枣糕,这对夫妇也把农村生活过得有模有样。明亮的砖房、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条看家犬、几只芦花鸡、一小片菜地、几分玉米地。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在自食其力的道路上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用残缺的躯体给家庭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我又在院子里盖了两间房,打算用作加工房。等枣糕事业做大了,我还想雇两个人,让我和妻子轻松一点。”说起未来,姚凤明有异于常人的向往,“现在政策好了,村里给我评了低保户,每个月还能领到政府的补助。但是,生活总归是自己的,我和妻子说好了,只要身体能动弹,就一直干下去,不给社会添负担。”
今年52的姚凤明和43岁温菊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面对人生的不幸与苦难,他们依然面带微笑,乐观坚强面对。他们不向命运低头,既是脱贫励志的典范,更是残疾人的楷模,健康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