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机制 助力持续增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残联助残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残疾人》2019年第2期 日期:2019-06-28 浏览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发展机制,在促进贫困残疾人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激活残疾人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很多地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推出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创造条件。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残联在助残扶贫过程中,就以产业扶贫为立足点,通过探索多种帮扶机制,使贫困残疾人实现持续增收。本期“精准扶贫”,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哈尔滨市残联的扶贫经验。

文_王志刚 徐冲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龙泉镇仁河村,贫困残疾人王春荣住进了崭新的砖瓦房,看到自己的家终于变了样,王春荣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新房子住得敞亮,比以前的泥草房舒服。” 2016年,在该村贫困户摸底调查过程中,王春荣被纳入了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在哈尔滨市残联的帮助下,王春荣通过扶贫专项资金的救助,告别住了20多年的泥草房,他也因此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王春荣仅仅是哈尔滨市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受益的众多残疾人中的一位。近年来,哈尔滨市残联通过以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稳步脱贫为根本,在政策落实、产业扶贫和覆盖边缘群体这三个事关脱贫攻坚全局的关键环节上聚焦发力,使4150名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并惠及2000余名处于贫困边缘的困难残疾人,使当地的助残脱贫举措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身上。


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推进残疾人贫困户“产业扶贫”工作,增强残疾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图为在哈尔滨市残疾人特色养殖培训示范园区里,残疾人为饲养的獭兔喂食。(图_新华社)

细化政策 夯实解困基础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而要做到精准,就要能根据残疾人的个体情况有的放矢。近年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有的属于一次性政策,主要用于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现实困难以及帮助其改善生活环境,有的则是连续性政策,具有长期或阶段性特点,目的在于为贫困残疾人兜住底。为了能将这一系列政策效用发挥到最大,在开展扶贫工作之初,哈尔滨市首先对本市的行业扶贫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按照解决支出性贫困和增加收入这两个大类,对15项助残脱贫政策进行划分,并以此梳理出了各项政策叠加以及所惠及的贫困残疾人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在扶贫过程中精准施策打下基础。

在将政策理顺后,接下来就是要让残疾人了解知晓,对此哈尔滨市在政策宣传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在我们这里,扶贫干部们都有三件‘宝’,就是通过它们,我们才把助残扶贫信息及时送到残疾人家里。”一位哈尔滨市残联的扶贫干部这样介绍道。而他所说的“三件宝”,其实指的是哈尔滨市为贫困残疾人制作的 “口袋书” “小广播”和 “挂历图”。笔者在贫困残疾人家中看到,“挂历图”中关于政策信息的解读,完全以卡通人物对话的方式和短小精干的话语展现,形式简单、通俗易懂。而“小广播”则是一台便携式可充电的小音箱,只要残疾人按下相应的数字按键,相关扶贫信息就开始播报。除此之外,对于每一户残疾人贫困户,哈尔滨市残联还派发了手掌大小的“口袋书”,里面详细记录了相关政策的解读。

与此同时,考虑到部分残疾人行动不便、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哈尔滨市还通过指定政策代理人的方式,将残疾人享受的政策卡由该代理人代为保管并负责落实,从而解决了部分残疾人“有政策落不靠”的问题。对于一些无法享受惠残政策的非持证残疾人,哈尔滨市残联一方面开启办证绿色通道,组织鉴定人员来到长年卧床不起或边远山区的残疾人家中入户评残;另一方面开通办证直通车,组织专家,集中对贫困家庭的智力、精神残疾人进行现场评残,使残疾人通过及时办证得到了相应的政策补贴,从而使他们“有政策得不着”的窘境顺利得到解决。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保障水平,让没有享受“两项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残疾人进到增加收入政策的“篮子”里,哈尔滨市各区县残联组织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其中《巴彦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特惠政策》成为了扶贫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巴彦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特惠政策》规定,凡属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从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0日止,每月享受80元的困难生活补贴,这一政策将使该县818名符合要求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困难生活补贴政策的红利。


通过“4+1”模式,哈尔滨市为贫困残疾人拓展了增收渠道,图为哈尔滨市巴彦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为残疾人修理饲养设施。

“4+1”模式 创新产业扶贫

在开展政策宣传过程中,哈尔滨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发现,现行的扶贫政策中大部分着眼于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眼前困难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实际能计入其收入来源的项目主要是“两项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一旦按照残疾人的家庭人口数平均后,人均增加收入还是寥寥无几。在调研中,哈尔滨市残联的工作人员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当前,哈尔滨市每名列入低保户的重度贫困残疾人,每年能获得“两项补贴”2160元,年人均获得低保金1080元,加上每年政府和社会捐助慰问金500元左右,一年总收入大约在3740元,这些收入叠加起来只能解决基本的“吃穿”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贫困群体的生活。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增强‘输血’功能,更要提升残疾人的‘造血’能力。”哈尔滨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实这样说。而要让残疾人的“造血”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通过产业扶贫,保证他们实现持续增收。

为此,在对基层一线扶贫产业走访调研时,哈尔滨市对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助残创新举措进行了特别关注,在对其完善提高后,推出帮助贫困残疾人持续增收的“4+1”模式。所谓“4+1”是指在帮助贫困残疾人增收过程中,由区、县(市)和街道、乡镇政府主导,市、区、县(市)残联组织实施,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接,社会爱心力量助推,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以股东和打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具体实施时,两级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为贫困残疾人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生产经营提供帮助;残联组织通过项目开发和组织实施,为项目生成、推广和监管提供保障;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平台,通过吸纳残疾人入股和接纳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为入社贫困残疾人提供每年不低于20%的股金回报以及工资性报酬;社会爱心力量则通过资金捐助、技术服务和产业开发与合作,助推增收项目实施。

“当前,困扰我们贫困残疾人增收项目的实施有‘两难’,一是找项目承载平台难,二是稳定收益保障难。要么是产业前景好,但当前盈利能力差,回报率低,难以承载增收项目;要么是产业好,但前景不确定,风险较大。‘4+1’模式的推行恰恰解决了这‘两难’的问题。”哈尔滨市残联教育就业部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在“4+1”模式的帮扶下,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就在不久前,哈尔滨市巴彦县西集镇的残疾人养猪合作社又吸纳了14户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王秀玲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入社的3000元资金完全是由当地政府提供,通过将这笔资金折合成股份,王秀玲每年可以得到1000元的分红,与此同时,她的丈夫还被雇佣为合作社的监事长并负责场区的日常维护工作,每月收入有2100元,这样一来,王秀玲一家的收入来源就更加稳定。

在为贫困残疾人拓展增收渠道的同时,为了保障助残扶贫项目的稳步开展,哈尔滨市残联又进一步制定了“三好”加“两保”的项目实施标准。“三好”即: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是要有爱心、愿意接受残疾人的好人;目前合作社的带动能力要强,经营状态要好;同时合作社经营的产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两保”则是指,要保证贫困残疾人入社当年分红,有收入;保证入股贫困残疾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进入合作社从事长工或打短工,有就业。目前,哈尔滨市已经落实了9个以“三好”加“两保”为标准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项目承载平台。

除此之外,为了使相关主体得到有效监管,在扶贫过程中,哈尔滨市的基层残联还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入社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把监管单位、承接主体和扶持对象的责权利统一到利益联结机制上来。基层残联还会定期了解履约情况,及时解决增收行动遇到的问题,用有效的监管为利益攸关方提供保障,并从股金盈余中提取5%设立专项保证金,用于购买农业保险,以此增强增收行动的抗风险能力。

专项行动 聚焦边缘群体

在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同时,处于贫困边缘的残疾人群体也纳入到哈尔滨市残联扶贫工作的视野。哈尔滨市将贫困边缘残疾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三低”困难残疾人,是指未进入建档立卡范畴的低保、低收入和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残疾人;另一类是隐性困难残疾人,是指在前三种之外虽有就业能力或就业愿望,但基本处于失业状态的贫困边缘残疾人(在农村是指收入水平接近国家贫困线又没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边缘残疾人),这两类人群目前合计约有15万人。

2018年,根据贫困边缘群体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哈尔滨市残联制定下发了《哈尔滨市困难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实施方案》为脱贫解困工作提供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支持。在持续增收行动外,又实施了“5个专项行动”,通过实施强智立志促增收行动,解决残疾人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等问题,引导残疾人自主投入到脱贫行动中;实施网络就业增收行动,通过打造覆盖城乡的网络就业平台,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实施规模化就业增收行动,通过落实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政策,鼓励大企业规模化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实施辅助性就业增收行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的梦想;实施创业就业增收行动,通过为隐性困难残疾人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实现创业就业。

为了保证各个专项行动精准发力,在行动开展前,哈尔滨市残联首先对贫困边缘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入户摸查,精准甄别、落实每个贫困边缘残疾人脱贫解困的真实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的专项增收行动并进行组合,从而制定出供需无缝对接的个性化脱贫解困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将供需对接结果进行梳理、建档立卡,形成贫困边缘人群脱贫解困台账,并通过每半年一次复查,为推动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提供动态依据。

据哈尔滨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陈实介绍,目前哈尔滨市在筹措项目资金方面,确定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重点,用于支持困难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增收行动,其中市级安排了12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集中就业以及辅助性就业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哈尔滨市已落实集中就业平台8个,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机会。此外,在开展技能培训方面,哈尔滨市还通过开设育人基地,实现了教育与就业一体化。而伴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哈尔滨市将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按时按标准脱贫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持续稳定增收机制,加密困难残疾人的增收脱贫保障网,助推困难残疾人稳步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