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托养服务 聚焦因残致贫
来源:《中国残疾人》 日期:2019-06-28 浏览

文/ 图_ 杨乐

blob.png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通过依托县医院医疗资源优势,成立了互联网+康复中心。

早上9 点半,到了巡诊的时间。康复医生张凯又要开始检查每位患者的情况。然而,不同于以往要和病人们面对面地交谈,今天张凯的这位患者还在十几公里之外乡镇托养中心的病房里。虽然彼此没有见面,但通过一台电脑、一个摄像机和一根网线,在远程诊疗室里,张凯照样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而在网络的另一端,一位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也会按照张凯的要求为患者进行细致的康复训练。

5 月25 日,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会同民政部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共同召开了因残致贫家庭脱贫攻坚暨失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现场会。会前,与会代表对驻马店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上面这一幕,正是代表们在参观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民医院的“互联网+ 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服务平台时看到的场景,而如何根据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服务,则成为会议上代表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互联网+ 助推医养结合

当前,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持续深入,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与此同时,未脱贫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也更加凸显。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81 万,其中重度残疾人139 万,他们当中50% 以上有长期托养照护需求,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的贫困家庭问题也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将因残致贫家庭脱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对失能贫困重度残疾人兜底保障,特别是在集中托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而在现场会上看到的“互联网+ 分级诊疗”正是驻马店市平舆县为解决集中托养的重度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所做的创新实践。为做到医生和患者的精准对接,平舆县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专门开发了手机移动APP平台,集电脑远程诊疗、手机即时服务、电子诊疗卡全程记录于一体,逐步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点、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共享网络,使医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残疾贫困患者的病床前。

当记者来到平舆县高杨店镇陈刘村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时,正是残疾人唐兰平康复训练的时间。两年前由于突发脑溢血,唐兰平的右侧肢体瘫痪。就在三个月前,唐兰平住进了托养中心,在康复医生的远程指导和中心护士的贴身帮助下,通过每天接受康复训练,唐兰平腿脚的活动能力慢慢开始恢复,现在的她已经可以从轮椅上站立起来。为了保证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依托互联网开展诊疗服务的同时,平舆县还由1167 名县乡村医生组成了线下健康服务团队,定期深入残疾贫困户病房和家中展开巡诊。在各个托养中心还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等以保证入住残疾人的衣食住医,除此之外,平舆县还依托乡镇卫生院康复室、村(社区)医疗室康复站对贫困残疾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借助中医针灸、电疗等方式,使贫困群众享受的康复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多方联动 直面“因残致贫”

从现实来看,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难解困”现象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乡村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不足。特别是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残疾人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专业服务人员极为匮乏,这就使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难以满足。更有一些地方、部门还没有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因残致贫”这一特殊致贫原因引起足够重视,所提出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还缺乏针对性,这也使得贫困重度残疾人面临的一些特殊困难迟迟难以得到解决。因此,要打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的脱贫攻坚战,必须整合各方力量都参与其中,如此方能化解这一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而在本次现场会上,记者了解到驻马店市上蔡县所探索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为集中托养中理清夯实各个部门机构的责任提供了参考。

“在对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时,我们是采取党委政府主导、扶贫办残联主推、民政部门主管、卫计部门主阵地的运作模式。”采访中,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这样介绍道。据了解,为了能将贫困重度残疾人的集中托养落地落实,上蔡县首先明确了由县乡政府负责托养中心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并通过建立集中托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而在部门联动责任的划分上,则确定了由扶贫部门牵头抓总,负责托养中心建设推进和人员资格把关;残联部门负责提供辅助器具、指导康复训练、筛选入住对象;民政部门则借鉴敬老系统的管理经验,负责托养中心日常的管理。而像卫计部门则负责对入住人员定期体检、日常诊疗,开展护理知识培训,人社部门则负责护工、厨师等服务型岗位购买及职业道德培训等。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托养中心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上蔡县由县财政建立了“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运营基金”,并整合了入住人员“两项补贴”、低保金、部分临时救助金以及红十字会基金、慈善资金等多项资金,以辅助托养中心日常运营。而在管理上,上蔡县还对每所托养中心采取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大到房屋设施,小到器材标识都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并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爱心人士开展慰问、捐赠活动,以此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当地集中托养事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 化解照护隐忧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在此次现场会上,有这样一句话常常被参会的代表们提及。的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推动下,贫困人口已基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可是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依然还存在贫困重度残疾人有病无法看、生活无所依的现象。重残重病贫困人口家庭支出大、收入少,往往还要捆绑1 到2 个劳动力,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解困的最大难题。在会议现场,一些地区同样就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的托养照护难题,释放家庭劳动力提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解决方案。

如山东省聊城市,通过弘扬守望相助、和睦帮扶的乡村文明传统,开发公益岗位,并引入竞争和利益联结机制,以邻里照护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因残致贫家庭的照料和护理成本,释放了家庭劳动力,在提高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帮助其亲属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湖北省长阳县,则以党支部为核心,集体资产为纽带,互助服务社为基本方式,将缺乏自主创业能力、处在低保边缘的残疾人群体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在集中生活、集中劳动的同时,借助产业项目实现脱贫发展。而像四川省乐山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也在开展集中供养的同时,对救助机制和帮扶方式展开探索,缓解了失能重度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负担,为其持续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只有更加及时地了解反映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举措,才能真正确保打好打赢这场贫困残疾人的脱贫攻坚战,而伴随着更多贫困残疾人帮扶机制的有效落地,“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标也将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