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曾彦武和他散养的小黑猪
大河报 文/通讯员贾静 摄影/记者李晓波
栾川县庙子镇老张村39岁的曾彦武有个绝技。晌午时分,他提着猪食来到屋后半山坡,掏出口袋里的哨子,连吹几声,林子里散养的黑猪便冲到他身旁乖乖进食了。问及窍门,他说,“几乎每头猪都是在我怀里长大的,所以听我的话。”
曾彦武左臂三级残疾,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靠着健全的右手,建猪舍、散养黑猪,在朋友圈里售卖猪肉脱贫致富。因为他的微信名字叫“奋斗”,因此得名“奋斗哥”。
靠健全右手,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年底,我靠卖猪肉年赚了3万元,终于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昨日,满身泥土,但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的曾彦武,站在猪圈旁向大河报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养猪事业。他说,自己2年前许下的承诺终于实现了。
2013年,曾彦武在外地矿山上打工时遭遇意外,导致左手臂三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全靠妻子外出务工养活。
2016年,曾彦武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能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相关补贴,但他心里却产生了压力。“我还年轻,戴上贫困户这顶‘帽子’有点惭愧。”他说,以前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也不能成为累赘,就算一只手能用,也要尽快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
曾彦武四处打听走访,感觉可以走在山坡上散养猪这条致富路。“就在自家屋后,方便饲养,再说,散养的猪肉质好,价格也高。”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帮扶单位,庙子镇扶贫办当即表示支持他的想法。
散养小黑猪,一个月建了三间猪舍
2016年3月份,帮扶单位协调合峪镇的亨利豫西黑猪场,免费资助给曾彦武5头七八个月的黑猪仔,3头母猪、2头肉猪。
“我赶到这家猪场学习养殖技术,并仿照猪舍样子回家自己盖猪舍。”曾彦武说,领到猪娃,当时可把他高兴坏了。每天天不亮,他就往屋后半山坡上运水泥、砖瓦。因为只有一只手能使上劲,磕磕碰碰之中,他咬牙用一个月的时间,盖好了三间猪舍。不仅如此,他还一点点地凿出了上山的小路,这让130多斤的曾彦武,一下子瘦了十几斤。
猪圈里活蹦乱跳的小猪仔,让曾彦武心中终于有了底。如何养猪,他心里也拎得清。“猪必须散养,每天把它们放到山坡上自由活动,不用抗生素和添加剂,让人吃得安全美味。”
虽然是第一次养猪,但曾彦武谦虚好学,三天两头往猪场跑,向技术人员求教。“我几乎天天都耗在猪旁边,随时观察随时求教。”他说。
2小时喂一次奶,小猪享受VIP待遇
一年四季跟猪打交道,曾彦武练了个绝技:“我养的猪都听我的话。”
一到“饭点儿”,只要他站在山坡上吹哨子,四处游荡的大猪、小猪就会乖乖朝他跑来。问起其中的奥妙,曾彦武拍拍胸脯骄傲地说:“这些猪都是在我的怀里长大的!”
原来,一遇到母猪生产,曾彦武就会寸步不离待在猪圈旁。一次,一头母猪凌晨产仔,他和母亲从凌晨1点守到早晨7点钟,守着8只小猪仔顺利出生。
为了给母猪增加伙食,曾彦武白天蹬三轮车挨家收秸秆饲料,晚上就裹着军大衣蜷缩在猪舍旁小凳子上。担心母猪翻身压死小猪,他把小猪隔离开,每隔两小时抱到母猪身边吃一次奶,等小猪吃饱睡着了,再抱开。
去年冬天,栾川地区持续降雪,曾彦武担心猪舍被大雪压塌,就在猪舍上方半山腰处,用木板、木头给自己搭了个临时棚子居住,时刻关注着猪舍情况。夜晚气温低至零下,他便在木板上撒上树叶、铺上褥子,再盖两床被子。“冻到不能入睡,我索性给手机定了闹铃,每隔一小时就起来看看雪势。”
在曾彦武的悉心照料下,他养的猪,从最初的5头小猪仔,发展到了19头。
朋友圈走红,全凭“爱奋斗”
2016年春节,曾彦武卖了5头猪,因为是头一年饲养,投入大,赚到的钱并不多。
2017年,曾彦武开始盘算,咋能打开销路,把猪卖个好价钱?“现在很多产品都通过微信推介,我散养的黑猪也可以发朋友圈啊!”
在亲戚的帮助下,膘肥体健黑野猪的照片,被配上“天然无激素,健康好猪肉”的文字,开始在朋友圈转发,周边村民和洛阳的市民看到后,主动联系他,“想买散养猪肉”。一对来自洛阳的夫妻,专门开车到曾彦武家买猪肉。见他仅有一只手能活动,却自力更生,还能用哨子指挥猪,倍觉感动,当即定下一头黑猪。
去年底,曾彦武卖掉14头猪,拿到了3万多元钱,这其中,微信销售额占到了六成。贫困户的帽子摘掉了,曾彦武也在朋友圈出了名。他的微信名字叫“奋斗”,大家联想到他脱贫的故事,纷纷叫他“奋斗哥”。
“今年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曾彦武说,除了将野猪的养殖数量增加到30头,他还准备养一些鸡,争取让收入翻一番。
采访最后,记者问起了他脱贫后的感触,曾彦武坚定地说:“好日子,靠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