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原平市中阳乡上封村,阳光灿烂,绿柳依依。在这个美丽的乡村,笔者见到了主人公陈召文,他是一位身患残疾的垦荒播绿人。屋外窗前那块由省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向我们叙述了他参军6年并赴“抗美援朝”作战前线2年的光彩经历。
一同前来的乡镇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陈召文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经锤炼,茁壮成长。退伍回村后仍然保持着军人作风,决意要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倾心耕耘,创出一番事业来。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的1986年,他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主任。1987年,他扛起了土地开发的大旗,面对没有任何投资的困难,他在党支部支持下,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自筹资金在东湾地段打响了治理200亩盐碱滩的战斗,开发竣工后承包给村民种上了水稻,并用土地承包费还了治理的债务。一战获胜后又一鼓作气,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开发小会地100亩和西湾100亩的盐碱地,县水利部门又帮助该村打成四眼深井,从而增强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这种自力更生治理盐碱地的行动,受到了该县土地部门领导的称赞”。
2006年8月,陈召文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灾难,他不幸被倒塌的墙体砸伤,肋骨、胸骨、左腓骨、左下肢骨折,大脑与右肺也造成挫伤。入住省里医院后,虽经大夫数次精心手术治疗,但他仍被鉴定为7级伤残。面对这场变故,陈召文并没有倒下,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陈召文跟妻子、儿子说:“咱不能总是坐着吃闲饭吧。”2013年春天,他拄着拐棍在村外的路旁和河滩边遛达,看到几片河滩还能整理出田地,于是就跟时任村委会干部商量想要开荒造地,村干部们十分支持,同意他在不影响集体和村民个人利益的同时开垦治理荒滩荒坡,实行谁开发谁受益,并加盖了村委会公章。在大家的支持下,陈召文开始挥洒汗水干了起来。
回想起过去的情景,陈召文感触颇深:“当时在村西北面的大口井旁,有片深沟渠傍着高土丘的地方,成为我的第一个造地目标。”挖高丘、填深渠,用一个残疾人拐杖相伴的锹头,要搞大填大挖的工程谈何容易!他却说,愚公能移走一座山,咱就垫不平这块将近一分大的地方!他一天接一天地挖呀垫呀,挥汗如雨干了7天,硬是用一把铁锹,动了足有40多立方米的土才算“竣工”。召文在整平的土地上播下了绿色的希望。前些年他又修订种植计划,在周围种上了15株杨树,中间种上玉米,为大口井旁增添了田园一景。
后沙沟是他垦荒造地的主战场,这里原来是一片沙石遍地的荒河滩。他觉得太可惜了,就一方面动用装载机大挖大垫,一方面从旁边荒土丘上挖土整滩。这样双管齐下,先后投入3万余元,历时3载,建成5亩平整的耕地。后来又在河槽上游开垦了可浇水的5亩荒地,扩大了垦荒面积,并种上了1000多株山桃树,100多株杏树和200多株核桃树。他采取浇水、护根等措施,使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并在较宽的树行间种植玉米等作物,眼下这里已是一片葱绿。陈召文说,以后还要在杏树上嫁接优种仁用杏,并补栽树株,还在北面靠高坝的覆垦土地边缘带试种花椒树,在他的讲述中,一幅复合果园、花红果硕的 “绿色丰收图”日渐清晰。